shoonafuszo
Shōhnagoh Taba shoonafuszo | |
---|---|
salakaferoe | |
lretaet | tivronorssnt ides /ʃo55nɐ33ko33 tʰɐ33pɐ33/ |
ciesmasis kikomasis | osdelai vneidianais pyogois > ejokosa > mikahitouaro mellvoat > mikahitoua cathine |
fusiquaor norssnt | fusiqua yite > fustyiba lilidely yite > fustyiba shoona |
lontyep | shoonalonty |
gilatodor illtboa | pgqs-shoh |
Ledjā mjèkjō mōh dēli djēnā, zjo djāu gēmù totōh.
t tiamoda sasyde. ttasod katas er. bis verpsans er. zor wigian er uyslassiot t.
tishoonafuszo tyilrexir voatfus. tier oddix shoonaro holua fuszo id mikahitouaro cathineddab. lissiotixir tier illtfus. bis biojevablkatajow er. bis lonta ogokalontyis abugidais.
poxsalake ser ition tedezyobaor nakyeiyaor pertmasero shoonafuszo nor horstaaro pooli'is amiteyoatis. tishoonafuszoro lontir idegilatod kikyineor kikomas englesincero biobioxir watebexir itinn. tier bajaser.
teffdasalaka
蓝地王国(Shjauna Thēhēbae Shōhna,王国-名作-蓝地)是塔城cathine星球上北域洲东北地区的群岛国家。
伊特民族源于上古时代居于大陆的伊特([jɪtʰœ],意为水土混生之地)民族。上古时代后期至末期,该民族发现了现科雅群岛的主岛,并为了获得该岛屿的染料作物资源,长期往来于大陆与岛屿之间,后有一部分人长期于岛上居住,根据岛屿上拥有丰富的蓝色染料作物的特点,将岛屿命名为舒纳([ʂəhnɑ],意为蓝染草生长的区域)。后来这一批常住岛屿的居民陆续发现了其他附属岛屿,于是舒纳便成为了这片岛屿的统称,即现代蓝地语“蓝地(Shōhna)”一词的来源。
伊特民族的自称“科雅(Kjehja,意为花朵之间)”则相对出现较晚。上古时期与中古时期的分野之时,双生信仰(后成为信仰植物的双生教)自大陆传至群岛地区,其信仰物“双生花(Zāheme)”在教会于大陆的调查中被描述为“和群岛的染料植物高度一致”,伊特族的教会遂宣布其宗教正统性,并将主岛命名为双生信仰中记载的圣地“娜科雅(Nakjehja,花朵之间的地域)”,民族改自称为“科雅”。该民族崇拜花草植物、常咏花抒情的性格由此渐渐形成,影响了整个蓝地文明的文明基调。
蓝地语属于Cathine星球的伊特语系的海岛伊特语族,属于蓝地语支。
蓝地王国是岛屿国家,各个岛屿、大岛屿上不同聚居地的居民发展了相应的方言。蓝地语内部分为北岛群岛、科雅群岛、泽概群岛三大方言,细分共22种次方言。其中由于泽概群岛的诺岛地区和希菲岛地区相距遥远,又受其他民族语言影响,泽概群岛方言内部差别较大;科雅群岛方言内部的涂菲莫地区(尤其是套乔群岛、涂菲莫岛)诸方言也与科雅岛、弗拜纳扎岛等区域的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大岛屿(例如科雅岛、诺岛)内部的方言差异则较小。近古时期至新思维时期末期,蓝地王国全国以娜科雅城方言为标准话。
蓝地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每一个字能够对应一个至多个音节。其最早能溯源至上古时期早期的大陆刻划符号,在上古时代后期、末期随伊特民族传至群岛,在群岛上经过整理和发展,先后经过了石刻前期、石刻后期、笔划组融合的方形时期、圆化前期和圆化后期,发展为现代蓝地文字。早期蓝地文字的字符与语音和含义一一挂钩;在经过笔划组融合时期以后,许多多字词汇转化为一个字符(意符),原先的表达符号变为“语素笔划组”的形式存在于蓝地文单字之中。在“渐歌”时代后期、蓝地-佩达科战争尾声时,一直在民间使用的蓝地音节文字也成为了蓝地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音符)。
由于蓝地王国从中古后期开始在整个北域洲北部地区产生影响力,加上大陆许多语言也与蓝地语存在同源关系,大陆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使用蓝地文字或者同源文字。
lretacoaep
根据遗留的少量音视频资料,大体复原了近古时期中后期以来蓝地语(指近古时期中后期以来蓝地语娜科雅城方言,下同)的音系。
蓝地语的音节结构可以归纳为头辅音-元音-尾辅音(C-V-C)的结构。其中尾辅音在标准蓝地语已经基本消失,变为声调。在某些方言(例如泽概语)中仍然存在大量尾辅音。
渐歌时代蓝地语的音系
辅音
近古时期中后期以来,尤其以渐歌时代为代表的蓝地语的辅音音系及其转写如下表:
[p] | [pʲ] | [t] | [tʲ] | [k] | [kʲ] | ||||||||||
b | bj | d | dj | g | gj | ||||||||||
[tʰ] | [tʰʲ] | [kʰ] | [kʰʲ] | ||||||||||||
t | tj | k | kj | ||||||||||||
[m] | [mʲ] | [n] | [nʲ] | ||||||||||||
m | mj | n | nj | ||||||||||||
[l] | [lʲ] | ||||||||||||||
l | lj | ||||||||||||||
[f] | [fʲ] | [θ] | [θʲ] | [ʃ] | [ʃʲ] | ∅ | |||||||||
f | fj | th | thj | sh | shj | h | |||||||||
[z] | [zʲ] | [j] | |||||||||||||
z | zj | hj |
其中, h的对应硬腭化辅音原为[hʲ],但在渐歌时代的蓝地语中,由于h已不发音,所以该硬腭化辅音已变为[j],并转写为hj。在某些方言中、或音译外来语时,b、z有时也可读作[pʰ]、[s]。
oixine v vowel l

蓝地语的元音体系突出圆唇与不圆唇对立、标准音值较为自由的特点。
近古时期中后期以来蓝地语的元音音系及其转写如下表:
[i] | [ʊ] | |||
i | u | |||
[o] | ||||
oh | ||||
[ɛ] | [ɵ] | [ɔ] | ||
e | au | o | ||
[æ] | [ɐ] | |||
ae | a |
蓝地语的元音发音可以如右图浮动。
mrewilre s suprasegmental l
标准蓝地语的声调系统在中古时期中期至末期逐渐形成。中古蓝地语的五种尾辅音情况以及元音的长音演化为三类音调(以音节[pa]﹥ba [pɐ]为例):
中古蓝地语 | 标准蓝地语转写 | 标准蓝地语调值 |
[pa] | ba | 33 |
[pat] | ba, bá | 35 |
[pas] | bà | 52 |
[pak] | bà | |
[paː] | bā | 55 |
[paʔ] | bā |
其中,在常用词情况下,35调值基本已融入33调值;仅在数字词中,某些35调值仍然保留,此时其转写也保持代表35调的符号,例如ká(三)、nó(九)和gú(十二)。
在日常口语中,调值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个区间内波动。标准蓝地语的调值波动如下:
标准蓝地语调值 | 调值波动区间 | 常见口语调值 |
33 | 11~34 | 32, 33, 22, 34 |
35 | 34~35 | 35 |
52 | 31~52 | 41, 52 |
55 | 33~55 | 33, 55 |
在音译没有音调的外来语时,55调会和外来语的重读音节相匹配,而52调通常会和外来语的次重音节相匹配。
蓝地语口语中常常倾向于把52调值的音节视为重读音节;如无52调值则将55调值设置为重读音节。蓝地语的重音等时也几乎由此发展而来。
近古时期前中期蓝地语音系
此处的蓝地语音系反映的是近古时期前中期(约渐歌时代前的400年)的蓝地语音系。
在该时期蓝地语中存在完整的头辅音-元音-尾辅音结构,而缺乏声调。
头辅音方面,由于近古时期前中期蓝地语未彻底形成二分现象,头辅音有时以带有[j]的辅音丛出现。例如以下一组词汇:
渐歌时代蓝地语 | 近古时期中期蓝地语 | 含义 |
tja | [tja] | n.容器 |
ta | [ta] | n.血液 |
在头辅音中,数组辅音并未合并,例如[p]和[pʰ],[f]和[v],[θ]和[ð],[s]和[z],[ʂ]和[ʐ],[ʃ]和[ʒ],[x]和[ɣ]等对立的六组。声门塞音[ʔ]在头辅音中存在;缺失头辅音的情况亦存在,当无元音延长时,这两种头辅音的情况变为近古时期中后期蓝地语的辅音[h]。
尾辅音方面,近古时期前中期蓝地语存在尾辅音[t]、[k]、[s]、[ʔ]以及无尾辅音的情况;这些尾辅音后来演化为后来蓝地语(包括近古时期中后期蓝地语的)音调系统。例如以下一组词汇:
渐歌时代蓝地语 | 近古时期中期蓝地语 | 含义 |
gi | [kit] | adv.冷静地 |
dī | [tɪk] | n.虫子 |
zā | [ʂas] | adj.宽的 |
kù | [kʰəʔ] | n.人 |
te | [tʰə] | n.海面 |
近古时期前中期蓝地语的辅音音系如下表:
[p] | [t] | [k] | [ʔ] | ||||||||||||
[pʰ] | [tʰ] | [kʰ] | |||||||||||||
[m] | [n] | ||||||||||||||
[l] | |||||||||||||||
[f] | [v] | [θ] | [ð] | [ʃ] | [ʒ] | [ʂ] | [ʐ] | [x] | [ɣ] | ||||||
[s] | [z] | [j] |
元音方面,近古时期前中期蓝地语元音较渐歌时代的标准蓝地语丰富,也有长短元音的对立。该时期蓝地语的元音音系如下表:
[i] | [iː] | [u] | [uː] | ||||||||
[ɪ] | [ɪː] | [ʊ] | [ʊː] | ||||||||
[o] | [oː] | ||||||||||
[ə] | [əː] | ||||||||||
[ɛ] | [ɛː] | [ʌ] | [ʌː] | [ɔ] | [ɔː] | ||||||
[æ] | [æː] | ||||||||||
[a] | [aː] |
音变
h-头音节缩合
在一个合法的蓝地语单词内,当一个音节后有以h-开头的音节时,h不发音,发生音节合并,并产生声调过渡。一般而言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双音节词缩合
这是最常见的缩合情况。当双音节词缩合,元音会发生融合。一般地,经过推测补全后的元音融合情况如下表:
第一音节 | |||||||||
a[ɐ] | ae[æ] | au[ɵ] | e[ɛ] | i[i] | o[ɔ] | oh[o] | u[ʊ] | ||
第
二 音 节 |
a[ɐ] | [ɐː] | [æɐ] | [ɵɐ] | [ɛɐ] | [iə] | [ɔɐ] | [oɐ] | [ʊə] |
ae[æ] | [ɐæ] | [æɜ] | [ɜː] | [ɛæ] | [iɜ] | [ɔɜ] | [oɜ] | [ʊɜ] | |
au[ɵ] | [ɐɵ] | [ɜː] | [ɵː] | [ɛɵ] | [iɵ] | [ɔɵ] | [ɤː] | [ʊɵ] | |
e[ɛ] | [ɐə] | [æə] | [ɵə] | [ɛə] | [iə] | [ɔə] | [oə] | [ʊə] | |
i[i] | [ɐɪ] | [æɪ] | [ɵɪ] | [ɛɪ] | [iɪ] | [ɔɪ] | [oɪ] | [ʊɪ] | |
o[ɔ] | [ɐɔ] | [æɔ] | [ɵɔ] | [ɛɔ] | [iə] | [ɔː] | [oɔ] | [ʊɔ] | |
oh[o] | [ɐo] | [æo] | [ɵo] | [ɛo] | [iɵ] | [ɔo] | [oː] | [ʊo] | |
u[ʊ] | [ɐʊ] | [æʊ] | [ɵʊ] | [ɛʊ] | [ʏː] | [ɔʊ] | [oʊ] | [ʊː] |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1)缩合后的复元音,尤其是其中偏后方的元音具有普遍的央化趋势;2)当缩合后仍为单元音时,该元音会变长。
在声调的影响下,双音节词的缩合会进一步出现三类词:a.以33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b.以55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c. 以52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由于35调仅在三个数词中使用,而标准蓝地语中数词后置,并且数字组合法等可能的情况中也尚未发现将数字词至于可能的h-音节之前并能够组词的情形,故不列与35调有关的缩合(虽然蓝地人姓名中时常包含数字,但是其声调已经绝大多数改为普通的33调)。以下是缩合中声调的一般变化规则以及相应范例词汇:
类型 | 缩合前的调值 | 缩合后的调值 | 例词(标准蓝地语转写) | 含义 |
a | 33、33 | 33 | nahi | v.回来 |
33、55 | 35 | luhēhja | n.紫罗兰 | |
33、52 | 42 | hohàe | n.棕色 | |
b | 55、33 | 53 | djāhi | v.再见 |
55、55 | 55 | fēhī | n.彩霞 | |
55、52 | 552 | djēhà | n.人力 | |
c | 52、33 | 522 | gàehu | adj.荒芜的 |
52、55 | 325 | hjàhā | n.园艺 | |
52、52 | 522 | fàehàu | n.神的女儿 |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以下规律:1)两音节声调相同的,缩合后取原声调,52调会拉长后调;2)33、55调相缩合时,作平滑过渡;3)波动声调形成时,离平均值远的调值有趋向中值的趋势,例如33、52调缩合形成的42调;4)33调居后时,仅延长靠近中值的首音节声调结束处(例如52、33调缩合形成的522调)(这个特点在三音节缩合时尤为明显,见下)。
三音节词缩合
三音节词的缩合情况是建立在双音节词缩合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在三音节词进行缩合时会着重于前两音节的合并,该合并一般与前文提到的双音节合并的方式和读法都相同。缩合后,原第三音节的元音央化的情况较少,且多集中在i[i]﹥[ɪ]、ae[æ]﹥[ɜ]两组,例如以下一组词汇: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发音 | 含义 |
gàehuhi | [kæʊɪ522] | v.废止 |
dohhohàe | [toɔɜ342] | n.炭墨 |
声调方面,原第三音节的声调会和原前两音节缩合后的组合声调进行再次缩合。一般来说,三音节词缩合的音调变化和双元音的情况类似,但由于整体音节仍然受首音节影响,所以会产生以下三类词:a.以33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b.以55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c. 以52调为首音节声调的词。以下是缩合中声调的一般变化规则(由于语料尚未收集完全,此处暂不列例词和含义):
类型 | 首音节和第二音节调值 | 第三音节调值 | 缩合后的调值 |
a | 33、33 | 33 | 33 |
55 | 335 | ||
52 | 342 | ||
33、55 | 33 | 353 | |
55 | 355 | ||
52 | 352 | ||
33、52 | 33 | 422 | |
55 | 425 | ||
52 | 452 | ||
b | 55、33 | 33 | 533 |
55 | 535 | ||
52 | 542 | ||
55、55 | 33 | 553 | |
55 | 55 | ||
52 | 552 | ||
55、52 | 33 | 522 | |
55 | 535 | ||
52 | 542 | ||
c | 52、33 | 33 | 522 |
55 | 525 | ||
52 | 542 | ||
52、55 | 33 | 324 | |
55 | 325 | ||
52 | 342 | ||
52、52 | 33 | 522 | |
55 | 525 | ||
52 | 542 |
该表格呈现的规律与双音节所和呈现的规律类似:1)两音节声调相同的,缩合后取原声调,不过52调参与的缩合会出现趋向中值的现象(出现4调);2)其他的波动声调形成时,离平均值远的调值有趋向中值的趋势,但后部会至少保留2度的差异(如a类33、55、33调缩合后仍保留353,而不是343);3)33调居后时,仅延长靠近中值的首音节声调结束处,但会使较高的调下降(例如c类52、55调原缩为325调,但在第三音节的33调参与后,尾部下降,变为324调)。
硬腭化辅音的还原现象
在蓝地语中,普遍存在硬腭化辅音的还原现象。一般来说,在连续的两个或多个有硬腭化辅音的音节(如前规则,hj不属于此类,h头音节并入前音节)中,往往第偶数个音节倾向于还原辅音(有时伴随发生元音的央化或消失)。例如以下例子: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倾向的发音 | 含义 | 还原辅音的音节 |
djodjè | [tʲɔ33tɛ52] | n.男孩 | 第2 |
kjòhaenjeshau | [kʰʲɔɜ522nɛ33ʃɵ33] | n.音乐学 | 第2 |
kjekjōgjōhfē | [kʰʲɛ33kə55kʲo55fɛ55] | n.谦虚的气质 | 第2 |
tjòhdjùfjōhtjoh | [tʰʲot52fʲo55tʰo33] | n.海冰浪 | 第2、第4 |
日常口语中,这种倾向性在辅音为b、d、f、g、k、th和z的音节中较明显,其中又以辅音为b、d、g、k四个音的音节中的情况为最突出;辅音为其他音的情况则不甚明显。鉴于此,在日常口语中,上表中第二个例子的第二个音节nje以及第四个例子的第四个音节tjoh可能并不会发生还原现象。
元音的弱化与失落
虽然近古时期中后期的蓝地语的尾辅音-C基本消失了,但是在蓝地语中,常存在元音的弱化与失落现象,导致一个音节重新出现-C。注意此处的-C是来源于第二个音节的元音失落。
元音的弱化
元音的弱化在标准蓝地语中较为常见,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央化。通常的情况是,如果句子末尾或者句中停顿处之前有一个超过两个音节的单词,最后一音节为33调,且其元音为[ɛ]、[ɐ]、[ɪ]、[ɔ]时,该元音可能会变化为[ə]。另外在上文举的例子中,硬腭化辅音还原时偶会伴随元音的弱化。
元音的失落
词尾元音的失落现象在音译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当源语言单词有闭音节的时候。蓝地语的标准音系并不支持闭音节,而唯在音译时使用。
蓝地文字有一套单独的符号来用于表音,即在大普通时期流行于诺岛和希菲岛等地的表音字经修改转正的结果,被称为“音符”;而与之相对的语素文字系统被称为“意符”。在“音符”中又特有一组辅音音素符号来表示闭音节的最后辅音。在转写时,这些音符仍然转写为带有元音的形式。其对应关系如下:
[p] | [t] | [k] | |||||
be | de | ge | |||||
[tʰ] | [kʰ] | ||||||
te | ke | ||||||
[m] | [n] | ||||||
me | ne | ||||||
[l] | |||||||
le | |||||||
[f] | [θ] | [ʃ] | [h] | ||||
fe | the | shi | he | ||||
[z] | |||||||
zi |
当音译外来语时,可以看到以下的例子:
原词 | 原词来源 | 原词的发音 |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发音 | 含义 |
Bhidac | 佩达科语 | [bʰi'daqʰ] | Bedāke | [pɛ33tɐkʰ55] | n.佩达科(国家) |
sigelas | 利特嘉尔语 | ['sigəlæs] | zīgelàezi | [sɪ55kɛ33læs52] | n.鬼目鸟 |
有时在拟声词或者语气词中也会出现词尾元音失落现象,例如: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发音 | 含义 |
tònetòne | [tʰɔn52 tʰɔn52] | n.咚咚声 |
lan | [lɐn33] | int.啦(句尾语气词) |
需要注意的是在标准蓝地语中,倾向于将外来语的尾辅音也加上元音,同时在拟声词或语气词中去除尾辅音。例如,一个操标准蓝地语的人会把以上的外来语的两个例子读作[pɛ33tɐ55kʰə22](注意此处出现了元音央化)和[sɪ55kɛ33lɐ52sɪ22],把拟声语气词的两个例子读作[tʰɔ52 tʰɔ52]和[lɐ33],这是因为标准蓝地语并无闭音节,人们很难习惯闭音节的读法。而在某些方言中(例如希菲方言)闭音节丰富,那里的人反而会倾向于保留这些闭音节。
另外在上文举的例子中,硬腭化辅音还原时偶会伴随元音的弱化。
语法性方面,在蓝地语的一些句尾助词或者连读中会出现元音失落的现象。在蓝地语船歌中存在第二音节省略现象,也属于一种元音失落。
音节合并
这种情况多见于常用的词组,例如标准蓝地语中djāti“我是……”倾向于读作[tɐɪ33]。
重读与节奏
蓝地语的重读与节奏是蓝地口语中的重要环节。
重读音节
一般来说,在蓝地语中,关键词汇的52调等降调音节倾向于重读。如关键词汇有超过一个降调音节,则倾向于重读第一个降调音节或者重读主要语素的降调音节;如关键词汇没有降调音节,则存在55调音节重读或者33调升调重读等现象。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发音 | 含义 |
shautozù | [ʃʌ33tʰɔ33'zʊ52] | v.收集,收藏 |
hjàbàe | ['jɐ52pæ52] | n.作品,成品 |
hjalē | [jɐ33'lɛ55] | n.荣耀 |
dode | ['tɔ44tɛ33] | n.红三文鱼 |
标准蓝地语转写 | 倾向的发音 | 含义 | 还原辅音的音节 |
djodjè | [tɔ33tʲɛ52] | n.男孩 | 第1 |
kjekjōgjōhfē | [kʰɛ33kʲɔ55ko55fə55] | n.谦虚的气质 | 第1、第3 |
节奏
蓝地语是偏向重音等时的语言,在某些情况下也体现出音拍等时的特征。
重音等时
在一句话中,重音等时体现在这句话核心词中重音之间的等时。这种等时是日常对话中出现非续航频繁的等时特征,也经常出现在诗歌或者其他具有韵律感的语段中。
以《泽概散歌》第一与第二句为例:
- Nù nàe thjēha gò thù fa baehju za. Nù nàe ma tozù naetjòh-fede dē goh nae.
- 为什么人们在剑对箭尖地杀戮,为什么人们不一同坐船观阳?
其整句中心词在:
- Nù nàe thjēha gò thù fa baehju za. Nù nàe ma tozù naetjòh-fede dē goh nae.
按照重读音节规则,这两句话被分为了4个等时部分,并进一步地在每一个等时部分划分为4部分,其中粗体是重读音节,按照1 3; 2; 1 4; 2的节奏进行。
- 【Nù / nàe / thjēha / gò 】
- 【thù / fa / baehju / za】
- 【Nù / nàe / ma / tozù】
- 【naetjòh / fede / dē goh / nae】
音拍等时
音拍等时在一些传统的海洋生活诗歌中出现,也出现在一些相对更依赖海洋生存的群体的方言中。音拍等时有时伴随蓝地语船歌中特有的第二音节省略共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