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德语历史

来自「荏苒之境」
Azaralad留言 | 贡献2025年8月21日 (四) 15:39的版本 (更新至 PX)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居德语属于爱福语(Apinna-Futhark Languages)下的哈里德语。

专有名词解释与缩略语

该世界观中许多概念有着现实对应:

  • 爱福语:印欧后验语
  • 爱平字母:拉丁字母
  • 公元纪年:以泰欧国王欧斯泰称帝当年为纪元元年,在该纪年下世界历史进程与现实中公元纪年下的历史进程大致相同
  • 哈里德字母:亚美尼亚字母,读者须注意哈里德文与下文中的泰欧文的字符—音值映射关系与现实中不同
  • 泰欧字母:希腊—科普特文

本文中所出现的缩略语如下:

  • CX : 古典哈里德语
  • MG : 现代居德语
  • PAF : 原始爱福语(原始爱福语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印欧语,但本文为便于阅读直接使用现实中的原始印欧语替代原始爱福语)
  • PX : 原始哈里德语

外部历史

大迁徙时代

三世纪初斯累雍执政期间泰欧帝国开始明显衰落,自该时期开始,政局动荡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促使荻洲内外多个族群连番大规模迁徙,直至七世纪托洛瓦人开始主导勒米草原,故荻洲学者一般将三世纪至七世纪称为大迁徙时期(大致对应泰欧历史中的战国时期)。而哈里德人最初的历史记载就出现在三世纪的泰欧文献之中——泰欧学者记录到曼恰河以北,今赫亚及周边一带,出现了一些新的部落。

“哈里德(Xáridy)”一词源于古典哈里德语中该人群自称,今天一般构拟为 *χáridɐ(对应的 PAF 形式为 *h₂éryo,或与 *h₂er- "to fit, put together" 有关)。古代学者认为二世纪出现在曼恰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部落也与哈里德人属于同一族群,但这些人群几乎没有留下文献资料,以供验证。

360 年哥门狄部落联盟迁入荻洲,大部队经逊普兰一路席卷至维克洛塔。许多哈里德部落为躲避哥门狄联盟纷纷南下进入泰欧帝国境内,极大加剧了瑞塔尔半岛的动荡局势。领土萎缩至菲思勒半岛的泰欧第二帝国最终于 369 年被安德乌王国灭亡。

南迁的哈里德人在原泰欧帝国境内建立了诸多政权,现存最古老的哈里德语文献就是公元 400 年前后在泰欧地区所翻译的哈里德语洛芬教经典。

古明狄帝国时期

居德地区在大迁徙时代或许仍有哈里德人居住,但居德人可以确定的起源则是 3 世纪南迁后停留于赫亚一带的哈里德部落。7 世纪中下叶郁兰人被托勒瓦人击败后,部分郁兰部落退入赫亚北部河谷,驱使当地一些哈里德部落延雅琴斯山脉西迁至了居德及周边一带。这些哈里德人最终形成了革罗、哈库勒、纳索拉三大部落,当代学者将三大部落合称为居德人。

革罗人建立的奇利萨梅王国在 862 年合并哈库勒王国,建立了短暂的古明狄帝国(来自“哥门狄”一名)。虽然帝国在 892 年,凯苏墨大帝遇刺身亡后就随即分裂,但九世纪期间居德人在泰欧传教士的帮助下,结合早期抄本将更多的泰欧文献翻译为了哈里德语文本,因此这段时期在哈里德语的历史上仍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纳索拉王国时期

古明狄帝国之后,三大部落的原领地先分裂为了诸多小国,但不久其中的纳索拉人就吞并了大多数其他的居德国家。纳索拉王国继续在国内推广洛芬教,同泰欧帝国保持良好关系。在这安定的一百余年时间里,居德人写作了大量古典哈里德语文献,但当时的口语本身仅有一些 12–13 世纪的人名或简短文本存世。同时虽然纳索拉王国仍控制着革罗地区,但在语言上革罗地区开始逐渐被逊普兰语所渗透,替换。

达契米亚与托希卡尼统治时期

面对 11 世纪末巴泰入侵劫掠,以及之后达契米亚的崛起,纳索拉王国逐渐走向衰落。直至 1392 年,纳索拉短暂地被达契米亚吞并,居德自此进入了被其他政权长期统治的历史。但也是从 14 世纪开始,更加口语化的居德语长文本开始出现,例如 14 世纪末出现的贴近居德口语写作的官方文书。因此相比前几个世纪,这一时期的文本能够反映更多居德语的历时变化。

随着更多口语化的书写需求的出现,纳索拉境内也开始有了完整的居德语正字方案的提出。而后依靠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些标准化的居德语最终在 16 世纪末随第一本以中古居德语而非古典哈里德语写作的完整宗教典籍的出版,得到广泛传播。

逊普兰统治时期

居德民族意识的兴起与洛芬教教会的活跃招致了达契米亚愈发严厉的打压,而地方自治权的缩窄又进一步塑造了居德的民族认同,这一切最终引向了 1774 年,达契首都多瓦纳与居德境内一同爆发的革命。在逊普兰的干预下居德人成功短暂独立,但随后又迅速被逊普兰吞并。不过吞并纳索拉并没能让逊普兰在第二年免于革命爆发。

周边强权连续遭遇革命的震荡,同时大量农民迁入城市,居德语由此迎来了一段发展时机,现代居德语逐渐成型。

居德共和国时期

尽管在 19 世纪逊普兰的高压统治给居德的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但随着逊普兰战败,居德终于在 1896 年的纳兹台会议后独立建国,定都纳兹台,领土范围大致对应哈库勒部落领地与部分纳索拉部落领地。

内部历史

虽然不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单一断代方式,但本文暂将居德语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原始哈里德语(– 200)
  • 古哈里德语(200 – 1300)
  • 中古哈里德语(1300 – 1700)
  • 现代哈里德语(1700 –)

原始哈里德语

原始哈里德语音系

*i *u
非闭 *e *a
唇音 齿龈 软腭 小舌 声门
鼻音 *m *n
爆音 *p *b *bʰ *t *d *dʰ *k *g *gʰ *q
擦音 *s *h
流音 *l, *r

原始哈里德语演变

原始哈里德语在语音演变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原始爱福语塞音三分、腭音三分与喉音三分格局的保留:除 *g, *gʰ 合流为 *h (?[ɦ]) 外,其余爆音均保持三分格局,记音上沿用“T-D-Dʰ”的形式,实际音值则一般认为分别是清送气音、发音略紧的清不送气音与浊送气音;Ḱ 演变为软腭音,*k 演变为 *q,而 Kʷ 后接元音时演变与其余 Cw 辅音丛相同,记作 Kw,其余情况则变为 Ku;*h₃ 塞化混入 *ǵ,*h₁ 与 *h₂ 大致演变为 *ʔ 与 *χ。

PAF PX CX MG
*tréy *trí "three" thrí irtí
*déḱm̥ *dákən "ten" týkhyn dýcyn
*dʰéǵ-em *dʰégan "earth" dákyn zájyn
*ḱó *ká "this one" khý
*kel- *qel "to drive" qal- kal-
*kʷí *kwí "who, what" khuí icpí
*kʷtwór *kutwár "four" khuthuýr cutpýr
*h₁ed- *ʔed- "to eat" at- ad-
*h₂emh₁- *χemʔe- "to wipe" xama- xamm-
*h₃erbʰ- *gerbʰ- "to change" karib- jarv-

*h₃ 塞化可对比近音在 PX 中并入浊不送气爆音的演变(但另外还有一条特殊规则:*w > *m / u_V),如:

  • PAF *yew- > PX *deb- "to bind"

音节尾 *m 会同化前方的*e 和 *o(*e, *o > (**o, **u) > *a, *u /_m{C, #}),之后音节尾鼻音合流:

  • PAF *h₁ḱm̥tóm > PX *ʔekəntún "hundred"
  • PAF *dʰéǵ-em > PX *dʰégan "earth"

PX 中词首成音节响音增生元音为 Rə,非词首则增生为 əR(若前接近音则不增生),如:

  • PAF *m̥dʰró > PX *mədʰrá "blue"
  • PAF *wódr̥ > PX *bádər "water"
  • PAF *péh₂wr̥ > PX *péχur "fire"

增音也出现于部分非法辅音丛中:

  • PAF *h₂méh₁-sh₂o > PX *χəmésχa "spring"

PAF 的元音 *e, *o 或演变为了 *e [æ], *a [a]。除此以外,元音主要演变为 *ey, *ew > *i, *u。

  • PAF *ǵʰéymn̥ > PX *gʰímən "winter"
  • PAF *dyéw > PX *djú "daytime"

古哈里德语

中古哈里德语

现代哈里德语

音变简表